当前位置: 首页 » 直属单位 » 草业研究所 » 新闻中心 » 所内要闻

贵州喀斯特山区青贮玉米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错季机械化加工示范点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2025821日,贵州省草业研究所所长陈才俊,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黔南综合试验站专家赵明坤副研究员,省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陈光吉副研究员,以及桐梓县省科技特派员王子苑等专家团队,赴桐梓县茅石镇中关村全株玉米错季机械化加工创新技术应用示范点进行现场考察与指导。在示范点,专家们详细了解了全株青贮玉米的种植、收割、青贮等全过程,对机械化收割设备的使用效率、青贮饲料的品质以及存储条件进行了深入评估。

全株青贮玉米素有饲草“能量之王”之称,相比甜高粱、杂交狼尾草等其他南方高大禾草,具有能量更高、消化率更优的特点,是保障奶牛高产和肉牛肉羊快速增重的重要饲草。然而,贵州省喀斯特山地地形复杂、生态差异大,长期以来缺乏适宜的专用品种和栽培技术,加上地形破碎、山地居多,导致青贮玉米种植、收贮和加工环节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针对这一瓶颈问题,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科技人员联合桐梓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合作社和企业,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和探索,研究集成了喀斯特山地条件下全株青贮玉米错季机械化加工创新技术,并建设中关村示范点。

“我们通过‘集中收贮’与‘游击收贮’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三大突破。”技术负责人陈光吉介绍道。一是利用自然海拔和气候梯度进行错季种植,使青贮玉米适宜收获期延长1~1.5个月,有效解决了大面积青贮玉米成熟期集中与收贮加工能力不足的矛盾;二是采用自主研发的远程遥控机械化收贮设备,显著降低人工成本和操作安全风险,大幅提高收贮效率;三是创新加工设备配套技术,成功解决青贮玉米籽粒破碎难、喂料口与刀片效率契合、袋装与裹包速率交错等技术难题。

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和生产车间,实地察看错季种植青贮玉米的长势,观摩机械化收贮作业现场,详细了解技术创新点和推广应用情况。陈才俊所长表示,该技术体系有效破解了山区青贮玉米产业发展瓶颈,为提升全省饲草料生产技术水平、支撑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示范点的成功建设,是科技支撑山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实践。下一步,项目组将进一步扩大示范规模,优化技术参数,加强标准化培训和政策支持,加快成果转化与应用,为贵州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饲草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